教養新知 1 -小心看待傳統偏方
教養新知 2 -親子相處有質有量
教養新知 3 -正常學習學得更好
親子活動 DIY

嬰兒早期的親子互動模式,
是造成寶寶在情緒及行為上能穩定發展的重要關鍵。

你知道
小寶寶需要些什麼?
哪些事情對他是有害的?
哪些事情對他是有益的?

許多爸爸媽媽在教養過程中容易被種種的教養偏方及價值觀所困惑,
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告訴我們,
用正確的科學知識看待小寶寶、照顧小寶寶,
才能為他營造一個最優質的生活環境。
爸爸媽媽能提供寶寶最好的互動與學習機會,
這不是任何玩具比得上的。

快樂成長小秘訣
用正確的科學知識瞭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展,
有方法的照顧小寶寶,
並提供寶寶最好的互動與學習機會,
才能為他營造一個最優質的生活環境。

教養新知 1 -小心看待傳統偏方


拒絕讓寶寶食用危險偏方。
很多人習慣給新生兒吃一些偏方,例如為求腸胃健壯而在奶中添加八寶粉或讓寶寶吃香灰收驚。雖然有些中藥或藥草也有很好的療效,但如同西藥一樣,必須按醫生指示服用,如果抱著「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觀念,任意給寶寶服用,反而容易讓有毒物質在體內蓄積。

營養均衡,頭腦更靈活。
中國人講求食補,但吃腦補腦(或認為吃哪裡就補哪裡)其實是對食補的誤解。常讓孩子吃動物內臟,攝取高脂肪、高蛋白,反而形成營養不均衡的問題。頭腦要靈活,除了刺激神經細胞,增進腦神精密集連結之外,均衡的營養是腦部成長的必要條件。這些營養應包含六大類食物:奶類、五穀類、魚肉豆蛋類、油脂類、蔬菜類、水果類。


教養新知 2 -親子相處有質有量


即時回應,寶寶不再愛哭。
年輕爸媽遵循長輩的教訓,擔心寶寶哭了就抱會被寵壞。其實爸媽即時回應,寶寶不但不會更愛哭,反而會因為自己所發出的訊號受到重視,懂得不必以大哭獲取注意。一歲前的寶寶,爸媽若能敏銳察覺他們的需求,並迅速做出反應,可幫助寶寶建立信任感與安全感。但是,超過一、兩歲的寶寶表現出哭鬧或其他負向行為(亂跑、亂抓),有時是在試探爸媽的容忍極限,有時用假哭表達情感需求,在安撫時要多瞭解寶寶的意圖,並應讓寶寶認識規範。

親密互動,寶寶更有自信。
爸媽可以用很多方式幫助寶寶發展,但最重要的是讓寶寶有足夠的安全感,才能有信心盡情探索。研究指出,有安全親密關係的寶寶,智商會比情緒上沒有安全感的寶寶高出一些。寶寶越有自信,越能集中注意力,也會更有好奇心。


教養新知 3 -正常學習學得更好


家是最好的遊戲場。
遺傳和環境決定了寶寶的智慧。寶寶需要各種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刺激,才會發展正常。一般家庭中的照顧與環境,已能提供足夠的學習刺激。對0~3歲的寶寶來說,家是最好的遊戲場,而最能開發腦力的方式是從遊戲中學習。唯有鼓勵寶寶探索,讓他自動自發學習,才能得到好效果。

寶寶是天生的學習者。
智慧的發展,在0~3歲不但是基本而且是重要的。爸媽應盡可能和寶寶說話、唱歌念書給他聽、帶他注意有趣的事。別以為寶寶小,不懂事,寶寶自己是天生的學習者,他會用正面的回應(興奮時的踢腳、舞動小手)或負面的回應(刺激過多時的轉頭、哭泣)來告訴你這樣的刺激是不是有效、是不是他想要的。

 

親子活動 DIY



目標:
寶寶會用手觸物品,感受各種觸覺。

玩法:
1.準備一些不同觸感的東西,如硬的、軟的、毛茸茸等,由爸爸或媽媽帶著寶寶伸手摸摸看。

2. 輪流拿起每一個東西,並且說:「盒子好硬,寶寶摸摸看,。」「小兔子毛毛的、好舒服,寶寶摸摸看。」


目標:
寶寶會跟著節奏擺動,並主動要再玩一次。

玩法:
1.和寶寶面對面,讓寶寶坐在大人腿上。雙手拉著寶寶的小手,輕輕地左右搖擺,口中唱著:搖到外婆橋。歌曲也可換成不同的節奏,如:火車快飛。

2.反覆唱幾次,偶爾中途停下來看看寶寶的反應,再決定是否繼續。


目標:
享受親子一起探索的樂趣

玩法:
1.選一個寶寶精神好,大人也時間寬裕的時候。先問寶寶要不要去散步。

2.散步時,和寶寶一起觀察周圍的事物,例如:摸摸樹、聞聞小草的味道、撿一顆小石頭。也可以和賣菜的爺爺打招呼,看看菜攤上有什麼?有沒有寶寶最喜歡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