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了就抱,會寵壞嗎?>>
這個問題,不但坊間有各種說法,甚至不同的心理學派也有不同的主張。
「行為主義」學派認為:人所有的行為都是經由獎賞或懲罰的經驗而學來的,所以認為最好從初生開始,就不要讓哭成為嬰兒獲取飽足感與舒適感的手段。
「依戀關係」學派認為:哭是初生嬰兒第一種會對外界社會發出溝通訊號的方法,如果父母即時回應嬰兒的訊號,嬰兒不但不會因為父母的即時回應而愈哭愈多,反而會因為逐漸發現自己的哭聲總是獲得恰切而即時的回應而愈哭愈少。因為當他們發現自己所發出的訊號是那麼的受到父母所重視以後;反而不必每回聲嘶力竭地耗費自己的體力來獲取父母的注意,而只需採取笑聲,或是其他牙牙學語的聲音便可獲致外在世界的反應。因此,這一派的學者,不贊成父母為了怕寵壞孩子而故意不理會嬰兒的哭聲;反而鼓勵父母儘量順著孩子的意思,以建立孩子對於外界的信任感。
目前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這兩種理論可能適用於不同的年齡層。一歲以前的孩子,需要父母敏銳地察覺他們的需求,並迅速地做出反應,這樣可幫助孩子建立對於照顧者的信任感與安全感。但是,超過一、兩歲的學步兒就不同了。這個年齡的孩子,不論在智能或動作能力都有長足的進步。當孩子以哭或其他負向行為來要狹父母遵其所需,或是在各種場合嘗試各種特異舉動(亂跑、亂抓),其實他們都是在試探父母的容忍極限與尺度何在。父母面對學步兒,這些無心的挑釁,除了應堅持尺度,也可以將不想讓孩子玩的危險物品儘量搬離,這樣不但可保障幼兒的安全,也避免引發不必要的親子衝突。
相關主題文章
*父母能培養出天才兒童嗎?
*傳統的嬰兒偏方,真正具有療效嗎?
* 孩子哭了就抱,會寵壞嗎?
* 親子相處重質不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