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相處重質不重量?>>
真正高品質的照顧必須掌握對孩子能有敏感度,會主動和嬰幼兒說話、有回應,同時,親子間的相處時間足夠、父母對孩子的需求和生活習慣才會敏感,親子間才有互動的可能。 

如果非得找外援照顧孩子,則要特別用心選擇照顧者,考量其個人特質,確立對方能幫助自己正確解讀孩子的訊息,同時也能在情緒和認知、語言等發展上,促進孩子成長。

一個不能由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累積出來的親子關係, 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既不是孩子的避風港,也不是他成長過程中願意信服並且模仿的對象。在嬰幼兒期,孩子受限於動作、語言、認知能力的不足,本是其情緒最容易受挫的年齡,而每個孩子勢必會在這段時間中便發展出一套因應挫折的行為模式。如果這段時間他每次遭遇挫折時,父母都不在他身邊,長久下來,這套因應行為模式,或許是向他的褓母或長期照顧他的外婆、奶奶求助、哭訴,也可能是逐漸學到將眼淚往肚子裡吞、不與別人分享情緒。如果孩子求助、哭訴、分享情緒的對象,一直在他生命發展的過程中占有一席重要之地倒也不錯,只怕孩子到了入學階段,父母把孩子帶回身邊後,就斬斷了孩子與過去的主要照顧者所建立的挫折因應模式,這對孩子是很不利的。孩子需要父母以「重量且重質」的陪伴,才有可能建立起一套雙方都滿意親子關係。

相關主題文章
*父母能培養出天才兒童嗎?
*傳統的嬰兒偏方,真正具有療效嗎?
* 孩子哭了就抱,會寵壞嗎?
* 親子相處重質不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