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O.Oo 愛他,會寵壞他嗎?o O.Oo

一個生命的降臨是一項奇蹟。大部分的父母,無不使出渾身解數教養孩子。但在這個過程中,什麼樣的愛才不至成為溺愛?可以守護孩子的選擇,協助孩子成長?又能讓孩子受到你的愛?

認識成長特質滿足孩子需要

認識孩子階段成長的特質,會讓你更加瞭解自己的孩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副教授梁培勇認為,許多父母擔憂的都是未來的事,但眼前,孩子就是在哭,父母還是應該去滿足孩子的需求。

出生2個禮拜後的新生兒已有安全感的需要,當他需要時,無法從外界獲得安全感,在臨床上已發現,未來會有不同的影響。依據心理學家的論點,如果父母不能滿足他,孩子長大後會悲觀、不喜歡長大、也不喜歡去做計畫。

為孩子把屎把尿
  更瞭解孩子

以目前的社會環境與生活節奏來說,孩子的降臨,帶給父母許多挑戰。越來越多的雙薪家庭,孩子的托顧不得不假手他人,如保母或者祖父母。梁培勇指出,主要照顧者若經常更換,會影響孩子情感依附的品質。他強調,孩子在4至5個月大之前,給誰帶養的影響比較不大,但之後,最好有固定的主要照顧者,不要到孩子開始黏人時才又更換。

梁培勇表示,父母即使因忙碌晚上不把孩子接回家睡覺,也要常去和孩子玩耍一下,最不贊成的便是將孩子往中南部婆家、娘家一丟,1、2個月才去探望一次,但事實是,孩子有一天終將回到父母身邊,若沒有經過把屎把尿的過程,怎會感知孩子一舉一動的語言。

父母要培養出健全人格

另外影響孩子與外界互動能力的是,主要照顧者能不能敏感的覺察出孩子的需求,孩子會從需求的滿足中,培養自信。

能發展成安全型依附關係的嬰兒,他的母親在他生命最初的一年裡,不但懂得對他的不適做出迅速、一致的回應,而且能敏感到他所渴望的刺激程度。」另一方面,夫妻關係不好,照顧孩子的敏銳度也相對降低,敏銳度與互動品質有關,依附品質發展良好的幼兒,將來的人際關係也會較為順利。

藉由生活經驗
  孩子學會自我控制

或許你曾有過經驗,1歲半到3歲的孩子,常常要求要去散步,或者和你上街購物時,也會吵著買東買西,梁培勇建議父母不妨利用這樣的過程,來教孩子做許多事情。他以零用錢的使用為例,他在自己孩子2歲前,便已幫他準備好一個小包包,上街時,便讓孩子帶著小錢包,當要求買東西時,讓孩子自己去付錢,教他知道許多東西必須用錢去換。但要給多少錢才是妥當的?他說,在自己孩子3歲前,每天固定給10元,讓孩子明白那是他的錢,讓他知道自己可以處理這筆錢。

透過這個管道,同時也讓孩子瞭解到自己是獨立個體,學會自我控制。只是梁培勇強調,父母必須提供控制環境的因素。藉由外在環境,培養內在自我控制的能力。父母在與孩子互動時,盡量讓孩子生活在能預測、可控制的環境中。如此孩子才會漸漸在生活裡學習妥協出適應環境的能力。

但這種種方法,最重要的還是父母要有時間。所以也要讓孩子很清楚,他什麼時候可以找你說故事或做其他事,而不是每次找你時都沒有空。

打出娘胎後,便邁向獨立

到底養兒育女的目的是什麼?父母對孩子該有什麼期待?據國外研究指出,許多人生養孩子的原因有光宗耀祖、彌補型(實踐自己所無法實現的)、傳宗接代、幫助自我成長的人。這些因素或許能提供一個思考軌道,而你是屬哪一類型的呢?

梁培勇指出,在臨床經驗上看到太多不快樂的孩子,所以他關心的是孩子快不快樂,而不是功課好不好。希望孩子快樂,但也期盼他有一些能力,如成為負責任的人,有自我表達能力、合作的能力(和其他人分享或一起完成一些事、分擔家務等)、處理情緒的能力,處理情緒前先認識自己的情緒,如生氣、嫉妒、難過,以合乎社會規範的方法去釋放情緒。而因為這些期待,也延伸出自己與孩子互動的方式。

愛小孩:需要有方法

有些人怕溺愛孩子,反而故意忽視孩子的需要,他強調,孩子一定要愛,愛他不會寵壞他,只是看方式而已。隨著孩子年紀用他能感受到的方法去愛他,放寬對他的標準並不是寵壞,而是教養出一個有自己價值體系、思考的孩子,這才是父母最重要的責任。

梁培勇強調,我們愛孩子,應該讓他知道他是獨立個體,必須面對自己的生活,我們則是協助而已,培養他解決事情的能力,做孩子情緒的加油站,體貼的為他加完油,讓他自己去學習面對,勇闖人生。


*本文摘錄自:《學前教育月刊》2000年,9月號
主講人:梁培勇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心理與輔導學系副教授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