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知 1 -寶寶如同超級電腦
發展新知 2 -寶寶從親密中成長
發展新知 3 -寶寶隨時發展新智慧
親子活動 DIY

兒童的素質決定國家的國力,
而嬰幼兒的成長品質更是決定性的關鍵。

你知道
小寶寶到底是怎麼長大的?
他能聽見什麼?看見什麼?
他能感覺什麼?思考什麼?

最新的科學研究不斷告訴我們,
小寶寶就像是搖籃裡的小小科學家,
無論在大腦認知、語言知覺、肢體動作、情緒表達與社會行為等方面,
都有驚人的表現。
小寶寶並非全無所知、被動或沒能力。
為人父母,絕對不可低估了0~3歲的孩子。



發展新知 1 -寶寶如同超級電腦


寶寶透過感官刺激而變聰明。每個寶寶的發展速度雖然有差異,但是他的種種能力,如:認人、牙牙學語、邁開腳步等,都是靠大腦發號司令,一步步進行的。寶寶大腦的一萬億個細胞在媽媽懷孕7個月時就已經存在,但是細胞之間的聯結必須透過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感官刺激,才會逐漸形成。

刺激愈多,腦細胞間的聯結就愈密集。寶寶出生後,環境中的刺激愈多,腦細胞間的聯結就愈密集,訊息也傳達得愈快;當大腦反覆獲得相同的刺激,這些聯結就會變得較牢固,而缺乏刺激、較少使用的細胞,就會逐漸被淘汰掉。

爸爸媽媽照顧寶寶的方式會影響腦部的發展。雖然遺傳基因也影響到腦部發展,但大部分的腦部發展是在出生後進行的,尤其是在出生後的第一年裡,這是寶寶發展的黃金歲月。


發展新知 2 -寶寶從親密中成長


透過日常照顧認識周遭世界。剛出生的小寶寶只認得媽媽臉部和頭的輪廓,看不清楚臉上的細微特徵。直到兩個月大時,才能夠分辨人臉的各個細節。透過餵奶、換尿布、洗澡、擁抱等日常照顧,不僅能滿足寶寶生理的需求,寶寶從親密接觸中,學習爸媽豐富的臉部表情與行為所傳達的意義。這是寶寶認識世界的第一步。

用親密克服分離焦慮。小時候原本喜歡讓任何人抱入懷裡的寶寶,大約從6個月大開始,就會對不熟悉的人表現出拒絕和警覺。而當爸媽離開身邊時,寶寶易表現出哭、尖叫、大喊、踢腿等行為;再度看到爸媽時,又非常興奮,緊黏著爸媽,甚至再哭一會兒,等爸媽抱緊自己才安定下來。這些舉動一方面顯現了分離焦慮,一方面也代表著寶寶已經開始覺察及建立自己和周遭的關係。


發展新知 3 -寶寶隨時發展新智慧

科學家指出,小寶寶的頭腦比成人的還要忙碌。嬰兒時期所發展的腦神經細胞連結,比往後任何時期還要多,每看到一個新東西或聽到一個新聲音時,腦中就形成新的連結。連結越多他就能更快速而有效地行動和表達。

模仿是寶寶心智成長的重要指標。模仿代表寶寶對自己和他人的關係有了新的瞭解。例如學媽媽遮臉,表示瞭解媽媽的手勢,能重複媽媽的動作,並預測自己的行為也能引起媽媽的回應。寶寶經由模仿,學習他還不會自然去做的行為,並學到新的知識技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遊戲中探索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小寶寶喜歡不斷地發現一些好玩的事,例如用嘴巴去感覺任何東西、洗澡時反覆將塑膠製的玩具鴨子壓到水裡、把湯匙往地上扔且連續嘗試檢起與掉落、用力敲打東西,這些看來調皮的動作,事實上都是寶寶在運用自己的智慧探索世界的方法。


親子活動 DIY



目標:
寶寶能拉動毛巾取物

玩法:
1.爸爸或媽媽和寶寶一起坐在地板上,在寶寶伸手可及的位置放一條毛巾,並在毛巾的一端上面放一件寶寶喜愛的玩具。

2.先觀察寶寶用什麼方式拿玩具。再由大人試著拉毛巾取玩具給寶寶看,並對寶寶說:「毛巾拉過來就可以拿到玩具囉!」



目標:
寶寶能指認家中的人

玩法:

1.把握自然方式和寶寶交談,問他:「爸爸在哪裡?」「哥哥在哪裡?」「奶奶在哪裡?」也指著寶寶說:「寶寶在這裡。」

2.如果寶寶還不會指認就指給他看。被指的人可以摸摸寶寶的手表示回應,或做個開心的表情逗逗他。


目標:
幫助孩子好奇探索

玩法:
1.隨時準備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先不要想複雜的大道理,保
持耐心,和孩子一來一往討論,遠比給答案重要。
2.透過孩子的「為什麼」,與孩子一起做一些探索活動,例如:
觀察冰淇淋怎麼融化?氣球為什麼飛?

快樂成長小秘訣
小寶寶就像是搖籃裡的小小科學家,
無論在大腦認知、語言知覺、
肢體動作、情緒表達與社會行為等方面,
都有驚人的表現,
爸爸媽媽可別低估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