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孩子唯一的童年—專訪張杏如董事長
一襲素雅的衣衫、挺拔的儀態,幾乎每天進辦公室主持大大小小的會議、處理文件,和同仁們討論問題,她,就是信誼基金會的張杏如董事長。

將心比心,回應父母需求
每當有人好奇問起:為什麼在二十多年前那樣的年代會想到成立「學前教育研究發展中心」,成為台灣學前教育的拓荒者?她總是能從當時的社會經濟與環境背景,說出信誼基金會選擇以「學前教育」作為社會關懷的理由--因為體認到0~6歲幼兒早期教育的重要,同時也是為了回應變遷社會中年輕父母的需求,所以期許成為一個有自動補位能力的民間機構,在正規的教育體制之外,盡一份力。接著,往往還會露出母親般的溫柔說:「我也常常想,如果當時不是因為我自己有兩個學齡前的孩子,或許一切會不一樣。」

是的!正因為這一份為人母的心情,張董事長不單自己充分吸收最豐富的幼教知識,見識各種國外幼兒讀物,也讓無數的父母和幼教老師,有機會經由她的努力而享受新知,讓孩子擁有高品質的學習資源和快樂童年。

辛勤耕耘,把孩子放在心中
二十多年前,多數人認為幼兒什麼都不懂,書店裡也缺乏適合幼兒看的書,「親職教育」更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信誼基金會在張董事長的帶領下耕耘學前教育這塊土地,兢兢業業跨出第一步,一方面向兒童發展學者、小兒科醫師請益,一方面向國外相關機構蒐集研究資料、參閱各種圖書雜誌。從成立學前教育資料館、發行台灣第一本和父母討論0~6歲幼兒教育的《學前教育》雜誌、為幼兒出版好書與玩具、舉辦親職教育講座、成立親子館,大力推行親職教育。在第一個十年的里程中,喚起父母的成長意識,提倡兒童本位的教育觀點,是最重要的目標。

提供資源,做父母的後盾
進入第二個十年,為了堅持教育品質,並思考如何深化及廣化信誼基金會累積的資源與本土經驗,拓展服務層面,於是,信誼基金會又發展出許多新的工作,包括:創設信誼幼兒文學獎,鼓勵為幼兒創作好書;成立實驗托兒所,落實幼教理念,並研發教材;成立小袋鼠說故事劇團,提倡陪孩子讀好書、說故事;創辦父母學苑,為年輕父母規劃有系統的進修課程。張董事長說:「在推動的過程中,雖然我們戮力以赴,但深知我們做得再多、再好,也絕不能替代父母,因此在各項工作上,總是提醒同仁把自己放在提供資源、支持和協助的角色上。我們該做的是幫助父母學習做父母,懂得享受育兒的樂趣,也要幫助父母培養自我學習的習慣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成為孩子的榜樣,讓孩子一起享受學習的樂趣。」

教育才能讓孩子通往幸福之路
一路行來,究竟是什麼樣的支持力量,讓她對學前教育與親職教育的推動保持不變的熱情呢?張董事長堅定的表示:「我們從孩子的歡笑和父母的信賴中得到支持和力量。我始終相信,給孩子健康快樂的童年,就是給他幸福;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給我們的社會最美好的未來。教育不只是一個觀念,一種形式,它是天天的工作和日積月累的工夫。只有更多父母願意認真做父母,有更多的家庭和團體願意一起守護孩子,給孩子好的教育,我們孩子的幸福,才是可以期待的。」

身為一位專業的幼兒教育工作者,談起在經年累月的體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是什麼?張董事長毫不猶豫的表示:小嬰兒每天的成長都帶給父母許多驚喜,我們看到新手父母因為愛而產生對生命的感動,也學習重新審視生活的意義和思索生命的價值。更有父母為了陪孩子學習,勇敢的跨越出去,擴展了學習的領域,也提升了生活的品質。
但回頭想想,什麼才是孩子獨身在外、面對人生時需要隨身攜帶的寶貝呢?她回憶起自己正在接觸國外圖畫書大師級作品,準備引介給台灣孩子的時候,16歲的兒子正要去美國唸書,彷彿徒弟要下山闖蕩江湖了,師父才發現他的功夫還那麼青澀,恨不得把自己畢生的功力傳給他。突然間,覺得大師作品中的勇敢、尊重、自信、希望、有情有義……不就是孩子邁步向前時所需要的嗎?於是,她帶這這樣的心情,在選每一本書時都隱含著一個母親對孩子的叮嚀,也期待有機會讀到這些書的孩子們,從小埋下一粒種子,在心中慢慢發芽、茁壯,等到需要放手單飛時,有足夠向前的力量。

這個時代,在我們欣喜資源比以往充沛的同時,無法否認的是社會因急遽變化而變得充滿不確定,要用過去的經驗和知識,養育生存在未來的孩子,是一項多麼艱鉅的任務,父母和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唯有奮力向前。從張董事長帶領信誼基金會所秉持的不獨善其身的理想中,我們看到,這個社會有一股善的循環繼續激盪著,讓人覺得心中有陽光。

 
  本文摘自「學前教育」雜誌2003年9月號,作者「學前教育」雜誌總編輯 黃美湄  
認識信誼││合作洽談智慧財產權聲明隱私權聲明
信誼基金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Hsin-Yi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00 台北市重慶南路275號  客服專線:(02)2396-53052345 (禮拜一∼禮拜五 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