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第八屆信誼幼兒發展研討會
媒體報導

第八屆信誼幼兒發展研討會 媒體報導

對抗小宅男小宅女問題 信誼辦國際研討會尋解方


文/林曉雲

根據科技部今年公布的全國性調查,台灣3歲幼兒使用電子產品(電視、電腦、平版、手機)的時間,平均每天高達2.3小時,原本應是跑跑跳跳的童年,卻逆轉成小宅男、小宅女。難怪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017年調查發現幼兒園大班近視率為9%,到小一、小二快速增加到19.8%、38.7%,2018年調查國小學童有過重與肥胖比例高達28.1%。信誼基金會今天起連續三天舉辦國際研討會,以「運動與兒童全人發展」為議題,試圖尋找問題的癥結,為台灣尋求對策。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指出,面對3C時代,生活形態的改變,台灣無論是幼兒園或小學的孩子,體適能低落,在學校中有情緒困擾的孩子逐年增加,兒福聯盟2018年調查發現,近半數(49.7%)兒童沒有每週運動習慣,僅15.5%兒童每週運動3次以上,遠低於國際平均表現。

不少國家已成功執行「零時體育課」將身體活動落實在校園執行,台灣部分學校還在為學科課業而犧牲孩子的體育課時間,或是家長以沒時間做運動為藉口,認為運動時間會影響課業學習,或是擔心孩子動得一身汗、心玩野了,靜不下來上課念書,或仍深陷「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傳統迷思。

張杏如表示,台灣需要尋求對策,維護兒童的身心健康,期許藉由研討會能破除社會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迷思,了解運動與兒童各方面身心發展的關係,以及與學業成績的關聯性,進而喚起社會大眾對兒童體育課程與體能活動的重視,進一步改變家長學業至上的觀念,將運動視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兒童發展國際研討會從兒童發展專題研討、運動遊戲實作指導,到與台灣父母對談,邀請國內外學者以研究證據和實際案例,翻轉父母和老師對「運動」的成見,提供具體的方法,盼讓孩子藉適當正確的身體活動,鍛鍊體魄、增強體適能、安定情緒而提高學習效益。

義大利羅馬大學「運動、人類與健康科學系」的Caterina Pesce博士,專長於運動和認知發展之間的關係,她用自己編著的「Joy of Moving」教材教法,介紹如何以體能遊戲來促進兒童的全人發展。她強調,關鍵在於「活動的多樣性與變化性」,教導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和肢體動作開始,而達到培養具有生活技能的未來公民為目標,也就是有所謂的「身體素養」。

這套教學方法已被義大利教育部採用,並全國推展,她也親自示範一連串的身體活動遊戲,讓教育工作者、一般老師、及專業體育老師可以理解並執行。在每一項遊戲中,她都和參與遊戲的孩子透過一起創造以及建議而衍生出多種遊戲的不同玩法。並讓參與者了解設計這些遊戲背後的邏輯、且提供一套指引原則,了解這些看似繁複的各項遊戲背後的脈絡,再融會貫通發展出自己的遊戲教學和方法。

本文出自 2019/05/23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