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專題演講摘要
第七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專題演講摘要
遊戲與遊戲空間:限制還是發展?
主講人:林佩蓉教授 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副教授兼系主任
國內外研究皆證實「遊戲PLAY」對於幼兒身心發展有長遠且正面積極的幫助,若能重視幼兒園的遊戲空間規劃,提供幼兒高品質的遊戲空間及資源,讓幼兒有充分時間探索,幼兒從遊戲中所獲得的學習與發展將無限大。雖然101年10月5日教育部公布的「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揭櫫幼兒園要「重視幼兒的自由遊戲及在遊戲中學習的價值,提供幼兒能在其中自主地產生探索、操弄與學習的遊戲活動。」,但目前在臺灣,社會大眾、幼教學界及實務界普遍未意識到遊戲及遊戲空間品質的重要性,及其對幼兒遊戲行為與身心發展的巨大影響,提供給幼兒的遊戲空間時間顯然極為不足,且大多提供的是高真實、高結構性的玩具或罐頭式的遊具,不僅大大降低了幼兒自主探索的動機,也扼殺了幼兒的創造力與想像力。本文內容為作者整理長期的田野研究觀察心得,希望能藉由國內外精彩案例之分享,點出目前臺灣室內外遊戲空間所存在問題的嚴重性,並呼籲大家共同關心與體認未下一代幼兒「創造友善與適宜幼兒遊戲空間」之重要性。
遊戲的定義與價值
根據聯合國1989年決議通過之「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兒童有權享有休息和閒暇,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遊戲和娛樂活動,以及自由參加文化生活和藝術活動。」 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2013)[1]指出「兒童的遊戲指的是由兒童本身發起、控制和組織的任何行為、活動或程序;只要出現機會,遊戲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看護人可幫助創造遊戲環境,但遊戲本身並非強制,它受內在動力驅使,遊戲本身就是目的,而非達到最終目的的手段。遊戲有利於發揮自主性、包括身體、心理或情感活動,其形式可能沒有窮盡,可能在團體中或單獨進行。這些形式在整個童年期間不斷變化和調整。遊戲的關鍵特徵包括趣味性、不確定性、挑戰、靈活性和非生產性。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促進了遊戲激發的快樂感,並為繼續遊戲提供動力。經常有人認為遊戲並不重要,但委員會重申,遊戲是兒童時代快樂生活的一個根本和重要方面,也是身體、社會、認知、情感和精神發展的一項關鍵要素。」 因此,兒童透過遊戲,能增進其腦部的連結與活絡,進而促進生理與心理各方面機能的發展。具體來說,兒童能從遊戲中增進身體動作的能力、語言表達、情緒抒發、與友伴相處或合作的社會技巧,以及培養美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臺灣幼兒的遊戲與遊戲空間
歷年來臺灣社會的政策一向強調以發展經濟為先,為了拚經濟,成人捨棄家庭時間而投入工作中,忽略陪伴孩子;為了支持家長拼經濟,幼兒每天在幼兒園、安親班、補習班的時間超長,為了求快求方便,幼兒園遊戲場的遊具如罐頭生產般複製一件又一件在全台各地。台灣幼兒的遊戲空間品質普遍不佳的問題,歸納如下:
1. 教育觀點不同:遊戲是孩子探索生活的主要方式,但是台灣在教學
課程上卻都走向非遊戲的取向,主要原因是社會大眾對遊戲抱持著負面的看法,認為「玩」會減少學習或上課的時間,使孩子的心性怠惰,未來可能會沒有競爭力,因此在課程上偏好認知取向的教學,無法體認孩子可以從遊戲中學習並發展各項能力。
2. 遊戲空間不足:都市能使用的室內/戶外空間狹小,室內四方格局、水泥
牆面、空間單調;幼兒園普遍無足夠的室內外遊戲空間,社區的綠地少、空氣不佳、植物栽種缺乏多樣性等。
3. 遊戲媒材不佳:以市售玩具為主,尤其以容易大量採購、便利核銷者為主,
即便提供材料也經常屬於高結構性,或是數量不足,幼兒無法盡情發揮創意;戶外遊樂設備更全面性以塑膠射出式的組合遊具占領全臺各地。
4. 遊戲時間不夠:非教學正常化的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需求及經營獲利,經
常將幼兒生活作息排滿各式才藝課程,如讀寫算、美語、舞蹈、讀經等,甚至正常化教學的幼兒園,雖然強調方案/主題課程取向,但是以團體教學為主、小組教學為輔,未必提供幼兒個別自由遊戲時間,真正由幼兒本身發起、掌握和組織的遊戲行為微乎其微。
如何突破限有課程取向的框架?
1. 重建幼兒遊戲的核心價值觀: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強調要重視幼兒
自由遊戲及在遊戲中學習的價值,提供幼兒大量自主探索、操作與學習的
遊戲活動。教保人員須重視並善用幼兒喜歡遊戲的天性,配合不同的課程
取向,提供多元且結構性較低的素材,讓幼兒有充足的時間能在其中自發
的探索、操弄,進行想像與創造的遊戲。遊戲的素材與情境的規劃不在精
美,而在於自然、質樸、富彈性,以引發幼兒的自發性遊戲與學習。遊戲
需要充足的時間,讓幼兒能安心投入,並享受遊戲所帶來的愉悅和滿足。
除了幼兒的自發性遊戲,教保人員亦可觀察幼兒的興趣設計活動,引導幼
兒主動學習。但教保人員宜避免過多的指導、規範或要求,以免幼兒
失去學習的樂趣。
2. 打好正常化教學的基礎:落實「幼兒園輔導計畫」的正常化教學,推動幼
兒園遊戲取向的教學型態,從「主題課程」轉而「學習區萌發」,以幼兒
自身的興趣為起點,每日作息提供幼兒足量的室內外遊戲時間。
3. 改變遊戲空間及素材:空間要充足,使高結構式變成低結構;從罐頭式變
成獨特性。
專題演講摘要
Dr.Kathy Hirsh-Pasek
國際知名兒童語言與認知發展專家,任職於天普大學心理系,並擔任嬰兒語言實驗室主任,主持多項研究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