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專題演講摘要
第三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專題演講摘要
語言的多樣性及大腦的可塑性:從閱讀到神經元(上)
主講人:洪蘭教授
對許多科學家來說,本世紀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大腦怎麼使心智可以產生這麼多各種不同的創意功能,包括科學的思考在內。在1990年代,神經科學家在分子生物學的層次解開了許多前所未知的大腦歷程如電脈衝、神經活化與訊息處理的關係,在認知的層次,科學家利用新進的造影技術看到了大腦神經元線上的工作情形,將許多認知功能的神經通路找了出來,尤其是大腦如何進行各種學習以及記憶如何儲存,儲存在那裡都已揭曉。近年來科學家對夢、情緒和意識都有不同的解釋,現在認知神經科學家更是致力於解決心物的老問題。他們所關心的一個重要問題便是大腦在處理語言時的心智活動。
跨語言的大腦功能研究讓我們可以將語言的普遍性與語言的特定內涵分離出來,跨語言的研究可以找出在正常和不正常的情況下,語言變異的範圍,讓我們可以去探討行為和大腦可塑性的問題。我們所使用的漢語提供了一個驗證語言學理論的最好機會,因為漢語有著最簡單、最質樸的文法系統:我們的名詞沒有語形變化,名詞、代名詞、形容詞不因數、性、格而有形上的不同,我們的動詞沒有時態變化-不因現在、過去、未來而有形上的不同,同時漢語沒有標準字序,字序可因說話者所欲強調的部份而有所不同。這些特性使得漢語在語言學上有一個不可取代的地位,尤其在失語症的研究上。漢語的句子可以沒有任何文法上的標記,那麼我們的病人也會有像西方語言那種區分出布羅卡和威尼基失語症的現象嗎?所以檢驗不同語言所造成的失語症現象可以帶給我們很多的大腦與語言關係的資訊。的確,近年來,實驗及臨床上的漢語失語症研究挑戰了傳統對失語症病人語言缺失的概念。
此外,中文書寫系統中特殊的字形-字音的關係更讓我們有機會一窺腦與語言的關係,我們可以將正常人閱讀漢語的資料與拼音文字的資料相比較。在我們實驗室中,我們用眼動儀追蹤閱讀漢字時眼球運動的方式及用穿顱磁刺激(TMS)去製造暫時性的大腦特定部位失功能以模擬正常人身上失語症的情形。眼動儀讓我們看到中文直排和橫排在閱讀上的差異,從生理上(如知覺廣度,眼球落點,凝視長短)去檢討直讀/橫讀的優劣,更讓我們看到中文聲旁發音在周邊視野就能被激發而產生聲旁一致性的效應,使反應時間變快。利用TMS我們實驗可以直接驗証右腦前眼區感受體(frontal eye-field)對視覺訊息處理歷程的各種模式。這些視覺和知覺的研究提出了一個反向的皮質互動階層的模式,目前實驗室正在進行雙語者大腦可塑性的研究以探討大腦的動態性質。
專題演講摘要
Annette D. Karmiloff-Smith
倫敦兒童健康組織神經認知發展部門的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