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第三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專題演講摘要

第三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專題演講摘要

語言的多樣性及大腦的可塑性:從閱讀到神經元(下)

主講人:洪蘭教授

我們實驗室同時也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誘發電位(ERP)及磁振造影(MEG)來探討閱讀中文時,大腦各部位參與的情形,利用腦造影技術將字形、字音、字義等造字規則、文法處理歷程中的關係連接起來。

我們發現下額葉區、左顳頂葉區、梭形迴及左下顳葉靠近枕葉交界區都有活化。中文的處理與西方文字尤其不同的地方在左內梭狀迴處。此外,前運動皮質區在辨識低頻的不一致聲旁時有特別活化。這些研究讓我們看到閱讀中文時,形狀、構字規則、文法、發音和字義在大腦所使用到的部位。

最近用誘發電位的研究更讓我們看到大腦在處理不同資訊(即字形、字音、字義及構字規則、文法規則)的時間上(time-course)活動情形。腦磁波儀的研究更讓我們看到訊息進來最初的150到450毫秒的時間窗口,大腦在綜合這些資訊時的工作情形。將這些資料與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我們會看到語言的普遍性,即大腦在處理非常不同的語言系統時,相似性仍然大於相異性。

我們現在需要了解神經系統的發展與外顯各種認知行為上的關係。從生物學上的觀點,我們實驗室的發現可以解釋為大腦在處理基本語言歷程時是所有的語言都相似的,然而處理的時間、不同的書寫系統會有不同的活化形態,它反映出不同的字形、字音、字義對文字/口語系統上要求的不同。

要了解大腦和心智的關係,我們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我們急切需要嬰兒實驗室,因為目前台灣沒有任何嬰兒認知神經發展的資料,我們現與馬利蘭大學的克倫(Steven Crain)教授及日本金澤理工學院的Kado教授共同進行嬰兒的磁振造影實驗室籌備,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有中文的嬰兒認知神經發展資料提供給各位。

專題演講摘要

延伸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