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專題演講摘要
第三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專題演講摘要
認知發展何時萌芽---從胎兒到青少年時期
主講人:Annette D. Karmiloff-Smith
一般認為,兒童僅在具備語言表達能力時,其認知能力才開始發展。這些說法導因於在過去的研究中,由於技術方面的限制,無法測量出尚未發展語言能力之嬰幼兒的語言及認知發展。但於現今的研究中發現,學習能力早在出生之前就已經開始展現。研究顯示,即使是還在母親子宮內的胎兒,就有主動處理外界訊息(特別是聽覺方面),並將之形成記憶的能力。而這些在出生前所獲得的訊息,在出生後仍可顯現出來。這些在出生前就獲得的訊息,包括了媽媽的聲音、周遭的人所說的話、音樂的片段,甚至是在出生前三個月內,一些被重複朗讀的故事。此外,也有其他研究顯示,腦部側化的發展亦肇始於母親的體內。子宮內胚胎的研究所使用的測量方式,是利用胎兒心跳頻率的變化,或是胎兒腿部活動的變化(踢腿次數)。於本次演講中,將會提到關於這方面的研究,並進一步討論胎兒學習的先天論、後天論,或是互動論的相關議題。此外,我也將再次說明這種早期學習對於有發展問題的兒童之重要性,特別是當我們能找到在懷孕後期以聽覺的方式作為介入治療的方法。
在出生之時,當視覺與觸覺伴隨著聽覺系統表現出驚人的發展時,學習能力更是理所當然地展現萌芽之姿態。現今我們有能力在嬰兒剛出生的極短時間內,研究他們所具有的早期知識。過去二十年間,已經發展出許多設計精巧的技術,用以測量嬰兒一些天生的能力,像是吸吮、轉頭,以及視覺搜尋等。在本次的演講中,我將會說明以下各項技術:非維生性吸吮法(non-nutritive sucking technique)、轉頭偏好法(head turn preference technique),以及視覺偏好法(preferential looking technique),並且進一步展示這些技術如何運用在研究嬰兒的下列各種能力上:辨別不同的語言、視覺方面之區辨大小及形狀、辨識臉孔、早期的注意力及偏好。在出生後的十二個月之間,嬰兒不但會快速地學習周遭的各種事物,及主動地處理氣味、臉孔和物體,而且能同樣地處理語言相關的刺激、數字相關的刺激,以及空間方面的刺激。這一切的活動,都會引發腦部的進展與變化,並進一步導致腦部功能的特化及區域化。在此也將會證明,若僅以先天論者(nativist)的方法或僅以行為論者(behaviourist)的方法,試圖瞭解嬰兒時期的發展,終將無法對其做完整的解釋與說明。更明確的說,個體的發展是由「內在原有的相關領域」和「外界所輸入的訊息」,兩者在進行複雜的交互作用之下,經過一段時間所逐漸產生的領域特化歷程與內部各模組的漸次成形。
當一歲之後,寶寶變得更有活動力,並且開始學習說話,在此同時還有其他更重要的發展出現。這一切的發展將會造成不同的模式,及形成各種內部表徵之間更豐富的連結網路。於此,我們將會看到嬰兒早期語言與數字能力的發展,以及當兒童進入學齡期時,這些早期發展的能力與接下來的各項發展有何相關。
專題演講摘要
Annette D. Karmiloff-Smith
倫敦兒童健康組織神經認知發展部門的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