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第三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專題演講摘要

第三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專題演講摘要

談認知發展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探究基因型/表現型的五種方式(上)

主講人:Annette D. Karmiloff-Smith

本次演講中,我將會以五種不同的方法討論「基因型」與「表現型」之間的關係,並以此說明,即使是在一些已被證實「若缺乏這些基因,則會導致某些特定之問題之行為模式」中,其基因對行為的影響力,也並非全然是直接而絕對的。在此將以威廉氏症候群(Williams syndrome, WS)做為例子說明。威廉氏症候群為基因出現問題所產生的症狀,發生原因是在於第七對染色體其中一條染色體上,有二十五個基因有所缺失,因而造成神經發展方面問題的症候群。此一症狀之特別意義在於,缺失對於認知能力方面所造成之發展上的不平衡。亦即,威廉氏症的患者在語言及臉孔辨識的作業方面,可以表現出一般的水準,但是在空間與數字方面的作業上,卻出現了嚴重的損傷。

首先將利用電腦模式作為比擬的方法,以展現在不同的缺失下,表現型在「嬰兒時期的初始狀態」與「成人時期的外顯表徵」,這兩者之間的差異依據不同的傷害類別,會有何種程度的落差。若將人類的發展比喻為網路系統的形成,在發展初期,當系統的任一部份有干擾進入時,都會對早期內在網路造成嚴重的損害。其原因在於系統在發展學習的初始歷程中,對於各項表徵之明確性的要求較高。在同樣的干擾之下,成人的網路系統遠較兒童的網路系統不易受損,這就是因為成人的內在系統所影響之外在表徵,已臻至較為完整與穩固的狀態。相反的,若是成人內部已形成的網路被阻斷,則會造成相當嚴重的傷害。相較之下,在同樣被阻斷的情形中,嬰兒時期的網路系統可以找到其他的方法重新學習、連結,因而所造成的傷害較小。這個現象是因為嬰兒時期的網路系統,在學習發展各方面較具有彈性。

接下來要討論的是關於動物基因淘汰模式之研究,並據此指出其中所可能產生之限制。於此將會說明,在兩種不同物種的體內,即使存在著一個完全相同的基因,亦不能認定這個基因會對此兩種物種產生相同的作用,也不能將之視為會在相同的時機下反應出相同的基因表型。另外,我也將會解釋在老鼠的任一淘汰基因模式中,喪失空間感是如何高比例的成為主要的外顯結果。然而,這樣的結論有部分的原因在於,水中迷津為最常用以測量老鼠「智商」的工具之一。除此之外,我也特別根據不同的需要,使用更多行為方面的作業同樣地用以測量老鼠與人類嬰、幼兒,以避免因為物種不同所產生之有偏誤的結論。在空間中動物軀體移動比較的作業,和其他桌上型的空間認知作業(如堆積木)有所不同。

專題演講摘要

延伸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