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專題演講摘要
第一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專題演講摘要
嬰幼兒的腦與語言發展歷程
主講人:Dr. Elizabeth Bates
在腦與語言的理論和研究上,有三個常常令人感到困惑的獨立議題:區域化(localization) - 腦的哪一個部位負責語言?天生能力(innateness) - 語言是一出生就有的能力嗎?專責語言的區域(domain specificity) - 有專門負責語言的器官存在嗎?這次的演講,將從患有局部性腦傷的成人與兒童所作的研究中推導出四項結論:
(1)沒有發現所謂天生的語言器官,也就是說,腦部沒有一個特定的區域從一出生就負責語言。
(2)雖然如此,嬰兒的腦部並非一片空白;嬰兒的腦部一出生就已經高度分化的了,分成感覺、運動與情緒等部份,這是人類和其他哺乳類動物共同擁有的部份。這些古老的部份已經在量上做過調整,用以提供人類獨有的新技能,如語言、文化和科技,舉個例子來看,長頸鹿的脖子也是經過量的調整,才使得長頸鹿有心能力去吃到樹頂的葉子。雖然長頸鹿可以做到其他哺乳類動物不能做的事,然而長頸鹿的的脖子仍具有脖子的功能,能完成其他哺乳類動物脖子做的事(吞嚥、呼吸、輸送血液到腦部),所以量的改變使得新事情在值得改變上成為可能。同樣地,負責語言與文化的腦覆蓋在負責古老形式的思考、知覺、注意與行動的腦上面,但是它已經在量上面轉化了,所以能夠讓人類學會獨特的能力。
(3)雖然一出生的嬰兒並不會使用語言,然而大腦的某些特定部位就比其他部位擅於做訊息處理的工作(例如整合來自不同管道的資訊、快又正確的抽取聽覺訊息),在沒有腦傷的情況下,這些區域是最適合處理語言的區域,也會愈來愈特化,但是特化並不是一出生就有的現象,它是伴隨著語言的習得而漸漸發展的。
(4)嬰兒的大腦也是極有彈性的,因此大腦若在語言習得之前受傷,也能夠發展出其他的結構模式去處理語言的問題。
以上的結論是透過比較兩組腦傷患者而得到的結論,一組是出生後六個月之前左半腦或右半腦受傷的嬰兒或兒童,另一組是成年之後才受到腦傷的成人。成人失語症患者表現出數種在兒童身上不會出現的失語症,而兒童失語症患者語言習得的最初階段會出現特殊的困難,但是他們最終會在正常範圍內繼續習得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