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第一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專題演講摘要

第一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專題演講摘要

外在的親子互動模式如何型塑為孩子內在對於人際關係的運作模式:由依戀理論談起

主講人:Dr. Inge Bretherton

鮑比提出新生兒已經賦有基本的能力去和照顧者從事情感的互動時,幾乎沒有證據支持這樣的主張。然而,很多嬰兒研究者一直以來都支持他的看法。他們也指出這種能力的後續發展至少部份依賴父母交互的與適當的回應,也就是說,在有“足夠好”或如依戀理論者所說“足夠敏感”的父母照顧期間,嬰兒已經準備好去學習人際關係模式。在嬰兒出生後的頭三個月期間,研究母親與嬰兒在家中的互動時,結果發現和上述結論一致。

往後的第一年中,嬰兒在和父母相互關注時,習得了額外的能力去留意父母,這讓嬰兒有能力去做經由手勢動作或聲音的意圖性溝通,也讓嬰兒有相關的能力去了解父母的手勢動作和聲音的意含。這會帶來人際間關係的新層次。從依戀研究中,有適度的證據支持下述的假設:在出生的頭三個月期間,嬰兒與父母所達到的溝通品質,會促進嬰兒的意圖性溝通和理解能力在往後的第一年中樂觀發展。

語言的習得讓第三層次的溝通變成可能,就是讓表徵的語言共享變成可能。在尼爾森和她同事的研究中,提出母親與孩子間關於過去或家庭歷史的口語溝通品質,會有助於提升孩子創造共同意義的能力,以及影響到一個孩子如何構成自我和父母的內在運作模式。然而,鮑比指出當父母的溝通是嘲笑、拒絕或忽視孩子的意思時,這樣的表現會受到不利的影響,尤其是關於依戀問題。

孩子共同建構的能力很普遍的和依戀關係中的自我運作模式及社會真實運作模式共享,同時也會由開放且同理嬰兒情緒訊號的依戀對象所促進。這也會促成孩子對父母的要求較願意合作。對學前兒童、學齡兒童、青少年和成人做的依戀研究支持這樣的結論。到目前為止,其他因素在增進或破壞和重要他人關係的能力上的影響程度尚不清楚。然而,有愈來愈多的證據指出安全依戀關係會促進有益的循環:開放的溝通能促進能力,讓人去建設性的思考關係,而這能力也會反過來促進安全穩定的關係。同時也有證據指出,孩子和父母共同建構的自我運作模式,會影響孩子對於家庭以外的社交關係的期望。

專題演講摘要

Dr. Elizabeth Bates

Dr. Elizabeth Bates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心理系與認知科學中心教授


Dr. Andrew N. Meltzoff

Dr. Andrew N. Meltzoff

華盛頓大學心理系教授、The Center of Mind, Brain, and Learning副主任


Dr. Inge Bretherton

Dr. Inge Bretherton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兒童與家庭研究中心教授


Dr. Jay Belsky

Dr. Jay Belsky

賓州州立大學人類發展系的榮譽教授、倫敦大學博貝克學院心理學系教授


延伸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