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第一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延伸報導

第一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延伸報導

我們需要作嬰兒研究

文/柯華葳教授

嬰兒研究一直是發展心理學者所關心的議題,但囿於嬰兒的語言限制,過去大半研究是以自然觀察方法完成的,如Darwin觀察其兒子、Piaget觀察其三個兒女、及大多數的嬰幼兒語言研究和語料庫的建立。這些研究讓我們對嬰兒的語言、認知、社會行為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其中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對發展心理學的影響最劇。

Piaget與Freud皆被TIME選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為心理學理論中兩個重要的指標。但近二十年來,Piaget的理論遭到許多質疑和挑戰,特別是針對Piaget宣稱嬰兒要到八個月左右才有物體恆存概念的說法。這個說法直接指出不到八個月的嬰兒對外界沒有表徵,也間接指出嬰兒八個月前沒有記憶,對外界的反應都植基於基本的反射。在本文集「嬰兒認知發展—以物體概念的研究為題」中,蔣文祁老師舉出許多嬰兒認知研究來修改Piaget的這一論點。

嬰幼兒研究有什麼特別

事實上,除了修正Piaget的理論外,嬰兒研究還帶來許多人類發展理論上的新見解。基於嬰兒不同於成人的特質,我們可以解開一些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問題。

此外,Bates認為,嬰兒一出生時所有的神經細胞都已具備,但細胞間的聯結及神經網路間的四通八達,要靠後天環境的刺激以使其神經迴路更稠密、更發達。

但首先我們遇到的問題是,沒有語言表達的嬰兒,該怎麼研究他?近年來由於研究儀器的精密與研究方法不斷的改進,一些非語言但可以用來表達認知能力的指標被找出來、不需透過語言的研究方法也被研發出來,我們得以較精確的看嬰兒的認知運作。洪蘭老師在本研究彙編「嬰幼兒神經與語言的發展」文中,介紹了先進的技術,如:PET、fMRI如何重建腦部的活動狀況。

研究嬰兒可以幫助父母養育

當然,研究嬰兒一定可以回答父母關於養育的問題。例如:研究指出照顧者多與嬰兒對談,能使嬰兒的詞彙增多;父母讀書給嬰兒聽,可以刺激嬰兒腦的發展。可惜根據天下雜誌調查(1999年11月),只有接近22%的父母每天讀書給嬰幼兒聽;45%的父母很少、甚至不讀書給小孩聽。

環境上對嬰幼兒最大的影響源,莫過於與他最親近的照顧者:他的父母。殷殷期盼的父母會與他的新生嬰兒又說又笑、唱歌讀書,嬰兒也以微笑與咕咕聲回報之。親子間的互動不但是認知發展的基礎(詳見洪蘭「嬰幼兒神經與語言的發展」一文),更是嬰兒發展人際關係的基礎。在雷庚玲老師的「嬰幼兒情緒的緣起與發展:演化、氣質與依戀」文章中指出,嬰兒的氣質會影響母親與他的互動;而嬰兒三個月大時,母親的人格特質、婚姻穩定狀況與嬰兒互動模式,可以預測九個月大嬰兒的情緒,進而預測一歲時的依戀型態。嬰幼兒的依戀型態又與日後的社會行為有關。但在這一個親子相互影響的環節中,嬰幼兒的氣質、母親照顧的模式與依戀型態的發展和成長相關,也就是說,孩子的行為結構會隨著發展而有所改變。

由神經語言、認知到社會行為發展,雖然本研究彙編介紹的只是人生中短短前三年的時間,但卻是打根基的關鍵時刻。腦細胞在此時建立彼此間連結的網路,而網路建立有賴環境提供刺激。肯定的是,嬰兒對這些刺激會在腦中形成一表徵(有表徵就有記憶),有表徵就可以形成原則來面對外界不斷傳進來的刺激。因此,嬰兒有物體原則、有語音判斷規則、有人際互動的互在運作模式等認知結構,來解決認知、語言和人際的問題。而外界一直不斷有刺激傳來,嬰兒也必須不斷地修飾規則以應付新刺激。這樣不斷的形成原則、修飾原則的發展,使嬰兒得以面對複雜的環境。當年歲漸長,個體的知識增加、經驗變多,就是在這樣的運作下所形成的產物。

(本文節錄自《0~3歲嬰幼兒發展研究彙編》序言。作者為信誼0-3歲嬰幼兒研究專案規劃小組召集人)

專題演講摘要

Dr. Elizabeth Bates

Dr. Elizabeth Bates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心理系與認知科學中心教授


Dr. Andrew N. Meltzoff

Dr. Andrew N. Meltzoff

華盛頓大學心理系教授、The Center of Mind, Brain, and Learning副主任


Dr. Inge Bretherton

Dr. Inge Bretherton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兒童與家庭研究中心教授


Dr. Jay Belsky

Dr. Jay Belsky

賓州州立大學人類發展系的榮譽教授、倫敦大學博貝克學院心理學系教授


延伸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