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延伸報導
第一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延伸報導
當我們同在一起(上)
文/信誼基金會 審閱/柯華葳教授
倫敦大學博貝克學院心理學系教授Dr.Jay Belsky表示,婚姻品質、親子互動品質及嬰兒氣質都會影響到嬰幼兒的依戀關係。
婚姻品質與親子關係
Belsky指出,父親比母親易受婚姻品質的影響。若父母親彼此有互動,婚姻較和諧;當父親對家庭多盡心力,母親壓力較輕,婚姻品質產生良性循環。而婚姻品質的好壞,會影響照顧孩子的方式、互動品質,進而影響嬰兒氣質。
Belsky根據一項夫妻自我評估的結果發現,從孩子出生到孩子三歲這段期間,婚姻品質普遍下降。除對另一半的愛意減低,夫妻間的衝突也增加了。可能是因孩子出生後夫妻間互動頻率減少,且傳統的家務與照顧孩子的責任多落在母親身上所致。
Belsky表示,父母雙方對分工的期待是有落差的。父親會將分擔家事的程度與自己的父親比;母親則將父親的工作與自己相比,因而抱怨父親做得太少。因此,若父親在家事工作上多貢獻一點,婚姻關係會較和諧,父母在照顧子女上也會較有技巧。
此外,Belsky根據實驗發現,父親是孩子的絕佳玩伴,兩歲的幼兒甚至較情願和爸爸玩。不論什麼年齡層的嬰幼兒,和父親遊戲的次數均較與母親為多;而母親和孩子每次玩的時間則較長。不過,父親也較常干預、介入孩子的遊戲,喜歡幫助孩子把事情做好。Belsky表示,這可能與男性習慣做主、完成事情有關。一般而言,父親較有干預性及主控權,而母親則較會為孩子設想。
Belsky建議,父母應以孩子為本位做良性互動,多給予孩子自主空間,支持孩子扮演自己的角色;不要批評、修正其遊戲方式,否則就變成代替孩子寫劇本了。這樣良好的親子互動,才會促進孩子的人格發展及依戀關係。
照顧方式影響依戀關係
威斯康辛大學兒童與家庭研究學系教授Dr. Inge Bretherton表示,依戀理論是特定人際關係的理論,主要探討照顧者與被照顧者所發生的情感上的聯結;依戀理論亦探究心理表徵及其如何影響依戀關係。
Bretherton指出,當父母對孩子的需求很敏銳時,孩子會將此互動內化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建立較正向的價值觀。若父母對嬰幼兒需求敏銳、給予適度反應的照顧,會促成嬰幼兒安全依戀型的關係;父母的敏銳度過高、反應過度的照顧方式,會促成不安全依戀─迴避型的關係;敏銳度不夠、冷漠、反覆無常的照顧方式,則易促成不安全依戀─阻抗型的關係。
(本文整理自「第一屆信誼0~3歲嬰幼兒發展研討會」、《0~3歲嬰幼兒發展研究彙編》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