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第五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專題演講摘要

第五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專題演講摘要

不同年齡層的幼兒如何學習理解數位媒體裡的符號與訊息(上)

主講人:Dr. Sandra Calvert

當學者們想到聽說讀寫時,通常想的是孩子讀書和寫字的能力。在資訊年代,這種讀書和寫字的能力的確是讓我們成為知書達禮的公民一個很重要的方法,然而,孩子常常是用視覺/圖像、音樂/回聲的模式來思考的,而這種思考模式是孩子日常生活當中處理資訊的重要方法,但它們的重要性卻被忽略,甚至被刻意貶低。在正規的求學環境當中要表現良好,需要對抽象語言符號有所瞭解,然而,視覺和非語言聽覺圖示也是一個正統的思考模式,卻被低估與未充分利用在那些還沒有發展到可以瞭解抽象語言符號的孩子身上。

如果一個人讀寫技巧不好,我們常怪罪於媒體的使用太多,然而,藉由將重要的資訊和人類天生有興趣的東西,像是活動和歌唱,做了連結之後,媒體其實對增進讀寫能力會有很大的幫助。我將從研究和思考的兩大主軸來談。第一個主軸我要談的是如何利用形式特徵(formal features)來促進孩子對語言元素的學習和瞭解,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那種讀與寫。第二條思考的主軸則是要探討孩子是如何憑本身的條件就能夠瞭解媒體獨特的代碼,建立起符號系統。而這兩者都要靠孩子的表徵能力。

發展為孩子在思考上所帶來的改變。孩子是怎麼想的,以及怎麼把想法表達出來,會因為發展而有所不同。Bruner和同事認為,嬰兒傾向於用動作表徵模式來思考,學前孩子則傾向於以視覺圖像模式思考,而較大孩子則傾向於以抽象語言來思考,也就是語言學模式。

形式特徵符合並促使孩子表徵技巧的發展。當媒體出現的東西吸引孩子去和其中的人物互動,比如假裝在爬梯子,就啟動孩子的動作表徵模式,幫助孩子處理訊息。同樣的,當媒體出現的是一個用視覺敘述的訊息,比如一個人因為曾經對另一個人失禮,因而送給對方一份禮物以示道歉,此時啟動的就是視覺圖像模式。媒體所出現的東西大都會有文字,而文字是抽象的,並且是最難加以解碼、瞭解的。對幼兒來說,沒有其他線索,純粹用語言來呈現的東西常很難瞭解,不過大一點的小孩就比較有辦法了。

依形式呈現的特徵。孩子要瞭解媒體上的訊息,一定要能夠對媒體上的符號系統加以解碼,而解碼本身就是一種文法系統。媒體大量運用視覺和聽覺方面的特徵來呈現,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形式特徵,利用聽視覺特徵來把訊息內容建構、標示並呈現出來。這類形式特徵很適合拿來教學用,就算只是拿它來玩,孩子照樣可以學到東西。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是透過兩種主要的方法從媒體上學東西:探索搜尋模式和可瞭解性模式。

從Huston和Wright在1983年所發展出來的探索搜尋模式來看,形式特徵在知覺到的、引人注意的特性上,有很大的不同;更清楚一點說,每個人可知覺到的顯著特性,像動作、對比程度、複雜度、驚異程度,以及突兀的地方等是不一樣的,因此所謂的特徵也就很不一樣。能知覺到顯著特徵並加以注意,這種能力被認為是人一出生就有的,因為它跟人的生存有關(譬如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如果有一個快速移動的東西或者非常大的聲響,可能表示有危險逼近,人就會提高警覺)。應用在形式特徵上,那些極容易被知覺到的凸顯特性,包括了一般速度或快速的動作、快速的轉換、視覺和聽覺的效果,以及鏡頭的快速切換等特徵,就會特別吸引年幼又生活經驗比較缺乏的收視者的注意。至於一長串的對話、旁白、和斯文的動作,本質上就屬於比較不容易凸顯的特徵。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發展,會引發注意的原因,應該越來越是有意義的內涵,而不是知覺到凸顯之處這件事,這顯示年紀較大的收視者會變得比較去注意對話和語言的內容,並從中去找出他們想要的大部分資訊。

專題演講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