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第五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專題演講摘要

第五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專題演講摘要

不同年齡層的幼兒如何學習理解數位媒體裡的符號與訊息(中)

主講人:Dr. Sandra Calvert

而由Anderson和同事所共同發展出來的可瞭解性模式則把焦點放在孩子對有意義內容的搜尋上面,其假設是:孩子無時無刻不在搜尋對他們有意義的內容,而不在意畫面上有何凸顯之處,舉例來說,如果對話是經過巧妙安排,讓它的內容是學前孩子可以理解的,並且是以平鋪直敘的方式呈現,那麼孩子對它的注意,會比同樣意思的對話卻用外國語言來說,或者用隱晦的方式來呈現還多。

製作兒童電視節目,探索搜尋模式和可瞭解性模式都會用到。人的認知技巧,是會先關注到整體,再慢慢關注到部分,因此製作節目時,會模擬收視者眼球的動作,利用長鏡頭,將畫面慢慢由整體拉進到部分的特寫方式,將反映特徵呈現出來。另外還有一種反映特徵就是唱歌。在一項實徵的研究裡發現,能夠讓孩子靠知覺而注意到的特徵,像是特殊音效和人物說話聲,比較能吸引孩子的注意,不過研究也發現,在人與人的對話中,孩子會比較喜歡看孩子和女人間的對話,比較不注意成年男人間的對話,這也證實了可瞭解性模式,因為孩子與女人間的對話內容,他們比較可以瞭解。在我們最近一項研究當中,我們大膽假設,人天生會去知覺到凸顯之處的這項特性,對一個人早期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

在這項研究裡,我們拿專為很小的孩子所製作的影片來分析其中的形式特徵,初步發現,影片的確使用了非常多的知覺上可以注意到的凸顯特徵,像是快速的節奏和不停變換的畫面,因此可能可以刺激收視者的知覺,吸引收視者去看,但是對嬰兒和學步兒而來說,想要瞭解影片在表達些什麼,應該還是非常困難,因為這些幼小的收視者,尚未發展出能把內容連貫起來所需要的認知技巧。

形式特徵和語言的瞭解。媒體的文法會以兩種主要的方式去影響孩子對語言的學習:1.先對兒童發出訊號,讓兒童注意到即將有重要的言辭出現;2.藉由兩種模式的同時提供來呈現內容。這兩種處理方式都必須使用可以刺激知覺的特徵。在兒童電視節目裡,第一種方式是讓特徵先出現,例如先發出特別的聲音,然後再出現口語訊息,由於音效刺激到幼兒的知覺,吸引原本並不專心在看電視的幼兒把注意力轉向螢幕,去看螢幕正在上演的內容。由於音效和語言出現的時間相當接近,因此緊接著出現在螢幕上的訊息就比較可能被幼兒加以處理,因而對影片中說的話以及語言上的意義,就能有比較好的解讀。

我們可以充分運用像動作、歌唱和對話等的形式來表現,就是所謂的呈現內容模式,這種模式常可提供一個雙重管道去思考重要的訊息。當眼光隨著螢幕上的人物移動時,尤其是人物移動的速度並不快,只約走路的速度時,我們比較容易記住該人物當時所說的話,舉例來說,學前階段的孩子玩電腦遊戲時,如果遊戲裡頭人物的動作和語言可以配合得天衣無縫,孩子學習語言的效果比較好。就這一個例子來說,動作提供了一個視覺的、圖示的思考方式,是符合幼兒的發展的,然後藉著把動作和語言連結起來,幼兒就可以同時有兩個管道去學習較抽象、屬於語言學上的內容。由於學前孩子從視覺學來的東西會多過從聽覺學來的東西,毫不意外的,如果動作和語言無法配合的話,必然對學前孩子造成干擾。同樣的,教育性節目裡安排用唱歌來教學,因為能讓孩子逐字回想耳朵聽到的東西,也有助於孩子記住節目的內容,不過,這種處理訊息的過程常顯粗略,與用完整口語將內容呈現出來相比較,對整體意思的瞭解比較粗淺,沒有那麼深入。不過,孩子如果把剛剛節目裡唱的歌自己連唱帶動作的唱一遍,那麼效果就會不一樣了,此時進入的是一種身體參與模式的思考方式,可以彌補純聽歌學習的不足。

專題演講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