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第二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專題演講摘要

第二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專題演講摘要

氣質理論與測量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主講人:Dr. Mary Rothbart

氣質研究在了解兒童發展上佔有重要地位,同時也提供了一套願景以幫助父母、心理學家和老師們,與兒童互動時能選擇有效的行動策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更有彈性地處理各種問題。

Thomas和Chess在紐約進行的長期追蹤研究(NYLS)依據訪談嬰兒家長的資料,列出了最初始的九個氣質向度,包括:活動程度(activity level)、生理節奏的規律性(rhythmicity)(睡眠、飢餓、餵食與排泄的規律性和可預測性)、對新刺激的趨避(approach vs. withdrawal)、適應能力(adaptability)、反應敏感度(threshold)、反應強度(intensity)、情緒品質(mood)、專心程度(distractibility),及注意力長短(attention span/persistence)。這些向度便成為新一代氣質研究者的啟始點,自此許多量表依據這九個向度被設計出來。

然而,有些研究者發現,這些量表所測得的向度分數,彼此間有高度的相關,因此對以NYLS向度為基礎的氣質問卷進行因素分析,得到了部分重疊的六個向度:一、易恐情緒(fearful distress),包括兒童適應新環境所需的時間;二、易怒情緒(irritable distress);三、正向情感(positive affect);四、活動程度(activity level);五、定向或顯示興趣的持續度(duration of orienting or interest);六、生理節奏的規律性(rhythmicity)。

兒童期的氣質研究所使用的測量方法十分多重,包括父母自陳問卷(parent-report questionnaires)、在實驗室測量兒童對刺激的行為與生理反應、以及在學校或家中對兒童行為進行客觀觀察。這些方法都有其優缺點,雖然沒有一種測量方法是完全零誤差的,但其實每一種方法都提供了更深入瞭解兒童氣質發展,及其與發展結果(developmental outcomes)之關聯的途徑。

我們對氣質的瞭解很重要的一點是「氣質是會發展的」。在生命的最初幾個月之中,可以觀察到嬰兒在注意力定向與移轉(attentional orienting)、負向情緒傾向(distress proneness)、正向情感與趨近性(positive affect and approach),以及挫折(frustration)等向度上的個別差異。到了六個月大的時候,在面對新事物時,有些嬰兒會很快趨近物體並伸手去抓取,有的嬰兒則比較遲疑。嬰兒在實驗室中的趨近傾向及伴隨出現的微笑和大笑等情緒,已被發現可以預測他們在七歲時以父母自陳問卷測得的外向性(extraversion)。

在嬰兒九個月大時,可以觀察到易恐性(fearfulness)的個別差異。這種易恐的行為抑制(fearful inhibition)會與趨近傾向(approach tendencies)互相抵消,使得有些過去原本對新事物或人快速回應的嬰兒,現在卻顯得較為抑制或再也不具趨近傾向了。到了快滿一歲時,另一種氣質注意力系統開始發展,提供更多途徑來調節反應傾向(regulating reactive tendencies)。於學齡前期或之後開始發展的主動控制能力(effortful control)—能夠抑制主導(dominant)的反應以表現出主導性較低(subdominant)的反應—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

專題演講摘要

Dr. Mary Rothbart

Dr. Mary Rothbart

奧勒岡大學心理系教授


Dr. Brian Vaughn

Dr. Brian Vaughn

奧本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學系教授


延伸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