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第二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專題演講摘要

第二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專題演講摘要

情緒控制能力的發展特徵與歷程

主講人:Dr. Mary Rothbart

在生命初始的前三年,嬰兒及學步兒逐步獲得對自己行為及心理狀態的控制能力,我們將執行此控制力的大腦系統稱為注意力系統(attention system),此系統包括注意力定向與移轉(orienting)及執行注意力(executive attention)兩個部份。

注意力定向與移轉的能力早在生命的第一年即迅速發展。出生數個月,嬰兒便開始出現以注意力來探索新事物的基本能力。在四個月大的時候,嬰兒顯示出能學會在刺激出現之前先移動眼球,亦即預期視覺事件出現的能力。這使得照顧者能辨認出孩子感興趣的物體,並教導嬰兒在視覺環境中什麼才是重要的視覺刺激。對物體的定向也可以暫時阻斷嬰兒負向情緒(distress)的表達,並促成自我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早期在注意力移轉上的進展,也為孩子未來將要發展的控制自我經驗的能力預做準備。

到了快滿一歲時,執行注意力系統開始發展,提供了另外的途徑來調節反應傾向(reactive tendencies)。當開始發展此系統時,在較長時間內維持注意力集中的能力、計畫未來事件的能力,以及偵測和修正行為表現的能力也開始發展。

注意力分配能力的發展,也讓兒童能夠調節自己的情緒反應及行為。Kochanska和同事們發現,九個月大嬰兒的持續注意力(sustained attention)以及抑制不去碰觸被禁止的玩具的能力,可以顯著預測二十二個月大時的主動控制能力,而此主動控制能力則與情緒調節有關。研究也發現:兒童延宕滿足的能力,和注意力控制能力與情緒控制能力之間具有長期穩定的關連。學前幼兒的延宕滿足的能力可以預測青少年時期父母眼中孩子的專注(attentiveness)、專心能力(ability to concentrate)及負向情感控制能力。

主動控制能力的發展進程在社會化過程中扮演關鍵性角色,這項能力在二到三歲之間有戲劇性的進展,且與主動控制能力有相關。這個結果指向了氣質與主動控制的特定生理結構之間的連結。而研究發現良心(conscience)的發展也與主動控制能力有關,利社會行為的發展與嬰兒的氣質及照顧者的策略皆息息相關。高易恐性(fearfulness)兒童的較容易發展出良心,但對於較低抑制(uninhibited)的孩子來說,親子關係中的其他特質,如正向性(positivity)及孩子對母親的依戀等,則較為重要。對所有的兒童而言,主動控制的能力與較高程度的良心和利社會行為有關。

許多的衝突作業似乎激發的是同樣的大腦前額葉神經網路,而此神經網路是導致主動控制能力有個別差異的原因。如同在同卵與異卵雙生子的比較研究中顯示的,此神經網路的效率的確與遺傳有關。這個神經迴路是由多巴胺(dopamine)所調控,因此多巴胺的遺傳變異便影響了神經網路的效率。而先天基因和後天經驗都會影響神經網路的發展,正如同照顧者可以在嬰兒早期使用注意力轉移的方式來幫助嬰兒達成自我情緒調節一般,我們相信以特定的方法訓練執行注意力也能夠協助學步兒主動控制能力的發展。

跨文化氣質研究顯示主動控制與氣質的其他面向有令人興奮的關連。在美國,研究發現高主動控制的兒童,有較低的負向情緒傾向(distress proneness);但在中國,高主動控制卻與低趨近性(approach)和低活動力(activity)有關。這可能是因為美國文化較重視負向感受的控制;而中國文化則較要求對外向及衝動行為的控制。可見文化的價值觀可能透過鼓勵與壓抑某些行為特質來型塑氣質,而主動控制能力則直接影響了這些特質。

專題演講摘要

Dr. Mary Rothbart

Dr. Mary Rothbart

奧勒岡大學心理系教授


Dr. Brian Vaughn

Dr. Brian Vaughn

奧本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學系教授


延伸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