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第二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延伸報導

第二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延伸報導

挑戰你的育兒觀念──國際專家教你嬰幼兒發展新知(下)

文/黃美湄、林婉蓉

父母的回應態度會影響依戀關係?

Dr. Brian Vaughn建議父母,在幼兒依戀關係發展過程中,要依孩子不同發展歷程而有不同的作法。舉例來說,孩子哭的時候,不是每次都抱起來,或每次都不抱起來,要看孩子的年紀與狀況而定。六個月大以前的孩子,父母抱起哭泣嬰兒的次數較多,但是也要觀察,不能造成孩子每次都用哭為手段以達到目的。他認為重要的是父母本身的態度。父母要有耐心和知識,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不斷地成長與學習。例如,當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不是不要理他,也不是插手幫他解決問題,應該是表現支持與協助的態度,讓孩子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父母這樣的態度,會讓孩子有安全感。

五月底,兩位國際知名學者Dr. Mary Rothbart及Dr. Brian Vaughn,應信誼基金會之邀來到台灣,為國內學術界及實務界進行一系列精彩研討會。本刊特別呈現專訪內容,歡迎你來挑戰你的育兒觀念!

不同家庭結構對依戀關係是否有不同影響?

Dr. Mary Rothbart認為不同家庭結構對依戀關係應該沒有特別影響,但是我們可以有這樣的假設:單親家庭的安全依戀關係可能被影響,因為單親父母要照料的層面較多,所以注意力會被分散,較無法給孩子那麼多關注,必須花費較大心力維持親子關係。台大心理系副教授雷庚玲強調,大家為孩子貼上「這是個安全依戀的孩子」「這不是個安全依戀的孩子」這樣的標誌,其實這是錯誤的。安全依戀與不安全依戀並不是性格上的面向,而是一種關係,就是一個孩子和任何一個他所親近的主要照顧者,包括父親、母親、爺爺、奶奶都有可能,都有一個特別的關係,從這樣的角度去看,我們不能說這個孩子本身是安全還是不安全。國外都是屬於核心家庭,孩子的依戀比較單純,不是父親就是母親;台灣雖然是核心家庭,可是照顧幼兒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小孩白天被放在阿媽家,晚上才被媽媽帶回家。所以台灣小孩的依戀關係是多樣性的,我們有自己的文化特性。

依戀關係會影響未來社會能力的發展嗎?

Dr. Brian Vaughn表示,幾年前已有學者研究指出,通常有安全依戀關係的孩子,比較喜歡去交朋友;可是也發現,比較有社交技巧的小朋友,較有機會見到新朋友,並選擇要和誰作朋友,交朋友時獲得正面回應的機率較高。換句話說,若安全依戀與社會建構能力有關的話,安全依戀型的小朋友會較傾向找同樣是安全依戀型的小朋友交往。所以我們可能會發現,安全依戀型的小朋友會選擇彼此當朋友,而不會選擇不安全依戀型的小朋友當朋友。

(學前教育月刊2002年7月)

專題演講摘要

Dr. Mary Rothbart

Dr. Mary Rothbart

奧勒岡大學心理系教授


Dr. Brian Vaughn

Dr. Brian Vaughn

奧本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學系教授


延伸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