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第二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延伸報導

第二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延伸報導

<0~3歲嬰幼兒發展研究彙編~情緒、氣質與親子關係>序言

文/洪蘭教授

0- 3歲是幼兒發展很重要的時期,幼兒的大腦在快速的發展,孩子也像海綿一樣快速的吸收新的知識(不過沒有三歲定終身這回事,新手父母們不必害怕,大腦一直持續在發展)。有研究發現,如果一個孩子在高中畢業時,想要有六萬個字根的詞彙儲存在他的腦海中的話,他必須自出生起,一天學會十個以上的生字,一年才可能學到三千七百五十個字根,那麼,等他長到十七歲時,才可能有六萬個字的詞彙,但是我們也知道沒有任何一個父母一天有教孩子十個生字,這個情形中、外都一樣。孩子的學習是遠超過老師所教的,所以這種潛在的學習(又稱作無意間的學習)是孩子學習最主要的一種方式,也是父母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一個方式,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父母的為人處世經驗,內化成為他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個內在的觀念或看法表現在外時,就是我們所謂的態度、行為,也就是近年來很紅的EQ-情緒智商。

社會的多元化及快速變動使得EQ比IQ重要的觀念逐漸被人們所接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也逐漸在崩潰,一個只會死讀書的書呆子在公司中已經不及腦筋靈活、動作伶俐的小弟吃香了,大家開始檢討情緒智商的成因及培養它的方法,所以嬰幼兒情緒的發展開始受到社會大眾的注意,尤其是最近社會心理學的主要期刊「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刊登了一篇重要論文,發現IQ與三歲時幼兒的內向/外向人格有關。這是南加大的神經心理學家Adrian Raine在印度洋的毛利塔利亞島上長期追蹤1800個男孩和女孩智力表現的一篇研究報告,他發現三歲時活潑外向有冒險精神的孩子長到十一歲接受測驗時,他們智商的分數比一般人高了十二分,他們的學業表現和閱讀能力也比一般人好,這個差異在男孩女孩身上都一樣,也就是說,它與性別無關,而且在把父母的社經地位,教育程度等因素都抽離後,這個現象仍然存在。初看之下,這結果似乎很令人驚訝,但是如細想一下現代神經心理學家對智慧的定義(神經之間連接的密度)就立刻明白為什麼Dr. Raine會認為小孩子的冒險好奇行為是「因」而IQ的增加是「果」了。

當孩子有好奇心,往外面去探索時,每一個新經驗都會增加他大腦中神經的連接,當神經連接的越緊密時,觸類旁通,舉一返三的現象就越會出現,這種「聞一知十」正是我們所說的智慧,所以三歲時,外向,合群,喜歡交朋友的孩子在智慧的表上(即IQ分數)就比三歲時喜歡自己一個人玩的孩子來的高了,雖然他們一樣很會搭積木,描紅,畫畫或辨認人臉或物體。這些孩子的環境刺激都很豐富,但是喜歡跟人接觸的孩子他的環境刺激更豐富,因為人的思想是不停在變動的。我們都知道最昂貴的玩具比不上一個同年齡的玩伴,因為玩伴是活的,不停的想出新的點子,新的玩法,帶給孩子的大腦刺激是無止境的,而最昂貴的機器人只能固定的做幾件事而已,孩子久了會生厭。人與人之間這些認知上的互動會幫助上腦神經的發展,因此八年以後,他的智商表現比較好也就不足為奇了。

信誼基金會一直走在時代的前面,它了解到情緒發展與智慧的重要性,所以今年五月底信誼基金會主辦的第二屆的0-3歲嬰幼兒發展會議的主題便訂在情緒、氣質與親子關係,而今年亦如往年一樣,先邀請國內這方面的學者專家就這個題目做一個背景知識的介紹,務使來聆聽大師演講的聽眾們能夠滿載而歸,充分吸收到大師所帶來的新知。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讓我們知道只有有背景知識的人才能充分吸收新知,新舊知識必須掛上勾,連上線,才會永久。這個觀念雖然大家都知道,但是在舉辦研討會之前先出版研究彙編來達到知識鷹架的目的,信誼基金會還是第一個,在此向信誼基金會致敬,也希望這種魄力和遠見能在國內流行開來。

專題演講摘要

Dr. Mary Rothbart

Dr. Mary Rothbart

奧勒岡大學心理系教授


Dr. Brian Vaughn

Dr. Brian Vaughn

奧本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學系教授


延伸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