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第四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專題演講摘要

第四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專題演講摘要

探討從一連串的中文字中認出詞彙時的腦神經活動(上)

主講人:曾志朗副院長

在一般口語的知覺研究中,詞通常被認為是聽語理解歷程裡的基本單位。大部分的理論模式都會把語言知覺中的認詞當作最重要的工作,因為要在一連串的聲音訊息中確認詞的單位,才能產生語意的網路連結,並且才能和其他詞的網路建立語意關係。在語音知覺的歷程中,聽者必須根據聲音或發音的各項特徵去建構音素、音節,然後完成詞的認知。通常聽者也會從講者的姿態、臉部表情,與聲調等非語文的訊息,以及由對話的語意脈絡中,得到相當多的線索來幫助詞彙的辨識。

相同的,在閱讀中,詞也被研究者認定是理解的基本單位。然而,對讀者而言,口語溝通裡的一些對認詞有所助益的線索都不存在,只能從一串白紙黑字中去尋找詞意。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看到文字與語音的對應關係,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例如,在拼音文字系統中,一個詞的兩端是在空間的間隔的,因此詞可以一下子就被看到。但是在非拼音文字系統裡,像漢字系統是一個又一個的字串連在一起,詞的前後兩端並沒有間隔開,因此斷詞的工作就是閱讀歷程中的一大挑戰。事實也是如此,以往的中文閱讀研究結果也顯示一個讀者的斷詞能力是檢視他閱讀程度的最好指標。

在這篇報告裡,我們探討閱讀中文篇章中的詞的概念,使用兩種不同的實驗方式,一是利用儀器去追蹤讀者的眼動形態,觀測閱讀歷程中,詞與非詞是否不同;另外,也用腦造影的方式去看看在所謂「視覺詞型區」的部份上,是否在中文的處理上也會有反應。針對眼動的測量,我們的重點集中在週邊視覺處理的程度有多深入。因為中文的文字排列,並沒有讓一個詞的前後有空間的線索,因此眼睛注視的落點,對於詞是否為基本知覺單位這個問題,會是個關鍵的決定因素。

我們實驗室採取眼動研究中的「邊界派典」的方法,讓電腦螢幕上的字串隨讀者眼睛凝視點的移動而有所變化。例如,凝視點落在某一個字詞上時,在其右邊的一組字就會變成詞(語意相關或不相關)或非詞,然後我們從紀錄下來的眼動位置去計算這些實驗操弄的效應。結果顯示目標詞後的周邊視野中,如果有詞(不管是語意相關與否)出現,則眼睛的凝視點就比較有可能略過目標詞;反之,如果週邊的字串是非詞的話,則凝視不但不會略過目標詞,其凝視的時間也加長了。更進一步的,我們在另一個實驗中操弄目標詞的第一個字和周邊詞的第一個字是否雷同,結果發現相同字首的周邊詞會使得眼睛在目標詞的停留變短了,這結果在字首如果是同一個詞素時更為突出。總合這許多結果,我們知道周邊的字串的每一個詞素都有被激發,但只有詞素組成的真詞才會在認知體系中持續保留激發的狀況。換句話說,詞的概念在眼動的歷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因為在週邊視野出現的詞會對眼動的方位與落點有導航的作用。

專題演講摘要

Dr. Patricia K. Kuhl

Dr. Patricia K. Kuhl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聽語科學系教授


Dr. Sandra Calvertl

Dr. Kim Plunkett

牛津嬰兒實驗室創辦人、牛津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教授


延伸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