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第四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專題演講摘要

第四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專題演講摘要

早期詞彙學習的機制

主講人:Dr. Kim Plunkett

在接近兩足歲的時候,許多幼童在詞彙的發展上會出現爆發性的成長,通常被稱做字彙爆增(vocabulary spurt)。對於使用英語的兒童來說,在這段期間出現的新字大部分是物體的名稱。目前的理論對這些戲劇性的改變也有不同的解釋,McShane認為是因為孩子悟察到口語詞彙具有指稱實際物體的性質(the referential nature of words,McShane 1979),Plunkett則認為是得自於重組在連續口語當中分割字彙的能力(the ability to segment words,Plunkett 1993),Gopnik和Meltzoff則以為是來自於非語言相關的分類技巧的改變(non-linguistic categorisation skills,Gopnik & Meltzoff 1987)。 不幸的是,所有這些取向在目前都無法合理解釋嬰兒在出現字彙爆增就具有,命名物體、詞彙切割以及良好分類物體的技巧。因此有必要去了解為何兒童需要這麼長的時間,才能利用這些新興的能力來發展具功能的口語表達字彙。

在這份專題討論中,我將回顧一系列實驗性的、神經照影以及電腦模擬的研究,這些研究結果將使我們對於構成早期字詞學習機制的本質有更好的理解。我將比較兩個不同的字詞學習歷程觀點,一者假設字詞學習的歷程是受到領域特定知識的限制,使得學習語言的嬰兒在決定字詞的意義上具有一個優勢。例如,它認為嬰兒天生就具備分類的知識,詞彙指稱完整物體的及一物一名的互斥的觀念(Markman 1989)。這樣的限制使得字詞學習者能夠克服當字詞所指涉的物件不明確的情況下所衍生的昆氏難題(Quinian conundrum,Quine 1960)。並且有助於我們去解釋相對於其他物種,現代人(Homo sapiens)出現的優秀抽象符號運用能力。另外一種解釋則將字詞學習,視為聯結學習機制的一種領域普遍能力(Smith, 2000)。這個觀點認為嬰兒逐漸累積的標記-物體聯結,提供了學習語言的嬰兒足夠的證據,以便從中抽取出關於字詞特性的訊息以及所指稱的物體。語言特定的字詞學習,被視為發展上新萌發的特性。所衍生的問題為有怎樣的學習特性能夠用來支持領域普遍歷程的觀點。

目前支持不同詞彙學習取向的證據,並無法讓我們做出任何關於早期詞彙學習機制本質的結論。部分的原因是某個程度來說證據本身是有歧義的,例如,年幼的語言學習者真的是使用分類原則或是遵照互斥原則?簡單的聯結機制就足以掌握詞彙學習的複雜性嗎?另一個原因是大部分針對早期詞彙學習所進行的研究本質上都是描述的:兒童知道哪些字以及他們是何時學到的?而非解釋的:兒童是如何學到這些字的?要回答解釋式的問題,研究需要更集中在字詞學習的機制上。因此,在這專題討論當中,我會呈現一些大腦照影的研究,他們可以追蹤兒童學習字詞時的大腦活動變化(Mills et al, 1997, Mills et al. 2005)。這些研究有助於我們找出影響字詞學習歷程的因素,並且了解詞彙學習如何塑造大腦的功能。我也會報告類神經網路的電腦模擬的技術(Plunkett et al. 1992),這個技術具有進一步探索詞彙學習歷程的意涵。這些類神經網路的模擬結果,對於何為字詞學習的普遍或特定現象提供解釋,同時也提供關於字詞學習歷程機制的理論觀點。

專題演講摘要

Dr. Patricia K. Kuhl

Dr. Patricia K. Kuhl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聽語科學系教授


Dr. Sandra Calvertl

Dr. Kim Plunkett

牛津嬰兒實驗室創辦人、牛津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教授


延伸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