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第四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專題演講摘要

第四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專題演講摘要

標籤對嬰兒類別概念的影響(下)

主講人:Dr. Kim Plunkett

宣稱新的字詞足以促進分類關係的這個想法,還面臨「定位」效果的難題。目前仍無法釐清究竟是在之前的實驗當中,所使用的字詞是否與特定的類別相連結,或者他們只是提高嬰兒對完成測試所需的注意力(Smith et al., 2003)而已。再者,所有的視覺刺激可能都是嬰兒以往就見過的動物或物體等,這都使得我們難以確定究竟是熟悉化的過程使得嬰兒完整產生新類別,或者只是重新啟動既有的類別罷了。

若想針對標記在類別形成上的影響提出具有說服力的論證,研究需要顯示嬰兒能學習到對物體的新類別,以及所學到的類別的結構必須為這些類別的標記所塑造成形。在此次的演講當中,我將敘述十個月大的小孩在嚴謹的實驗條件控制下,如何被教導去歸類電腦所呈現的新奇卡通圖形,到兩個不同類別上面。類別的學習需要嬰兒專注於定義物體類別的物裡特性,例如脖子和腿的長度。在以下四種實驗條件下,嬰兒要學習兩種類別:沒有任何標記、兩個與定義類別有關的標記、隨機分配給物體的標記、以及所有的物體都只有同一個標記。在各條件下對類別形成的評估方式,同樣都是以在沒有標記情況下的新奇性偏好程序為之。結果顯示標記對嬰兒形成類別有決定性的影響:當兩個標記和視覺類別的訊息相互關連時,嬰兒學到這兩個類別,而且嬰兒的表現和沒有標記呈現的情況一樣;然而,當呈現不相關連的標記時則完全干擾了任何分類的形成。最後,當所有的物體都使用一個的單一標記時,嬰兒會學到一個足以涵括所有的物體的廣泛分類類別。

這些發現證明了即使早在嬰兒開始說出他們第一個字詞之前,他們所聽到的標記就會影響他們分類物體的方法。標記甚至能影響完全沒有見過新奇物體的分類方式,這也暗示早在滿周歲之前,構成語言及認知發展的大腦機制就已經緊密的連結了。

專題演講摘要

Dr. Patricia K. Kuhl

Dr. Patricia K. Kuhl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聽語科學系教授


Dr. Sandra Calvertl

Dr. Kim Plunkett

牛津嬰兒實驗室創辦人、牛津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教授


延伸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