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第四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專題演講摘要

第四屆信誼嬰幼兒發展研討會 專題演講摘要

標籤對嬰兒類別概念的影響(上)

主講人:Dr. Kim Plunkett

長期以來,語言學界(Whorf, 1967)和實驗心裡學界(Carmichael et al., 1932)都認為語言影響我們思考方式。在母語習得的這個領域當中,語言會影響思想這樣的說法曾經引起褒貶不一的評論,例如:Clark(1973)提出詞彙(word)的學習對於嬰兒分類物體的方式具有重要的影響─通常是根據它們的知覺特徵;然而Nelson(1974)卻主張在形成早期字詞的意義上,認知結構具有至高的地位。Macnamara(1972)特別強調認知能力在一般的情況下對於語言習得的重要性─也就是所謂的認知假說:「嬰兒利用意義作為學習語言的線索,而非靠著語言作為學習意義的線索。」儘管許多研究發展的學者都肯定語言在認知發展扮演重要的角色,但仍然很難提出明確的實驗證據支持此觀點。事實上,在過去三十年來,認知假說始終被當成要被推翻的虛擬假說(null hypothesis)。

在一歲之前對於語言及認知發展關連的研究幾乎是寥寥無幾,但Waxman和同事們(Balaban & Waxman 1997, Waxman & Markow 1995, Waxman & Booth 2003)的研究是個重要的例外。基於嬰兒對新奇事物偏好為原理所設計的好奇偏好研究法當中,嬰兒一開始先熟悉同一類別中不同的例子,然後進行歸類測試。測試呈現的成對的物體,其中之一是來自原先熟悉的類別,另外一個來自其他類別的新例子。Waxman和同事們發現,即使對九個月大的嬰兒而言,在研究過程當中的熟悉期(familiarisation phase)所提供的類別標記,足以影響他們在測試期對物體類別成員特性的反應。這個研究取向主張標記(label)能夠突顯物體之間的共同性,從而促進了分類的過程。相反地,Robinson和Sloutsky(2004)的研究則主張對嬰兒而言,聽覺的訊息(包含字詞)足以掩蓋(overshadow)視覺訊息的處理,因此會妨礙類別的形成。根據這樣的看法,掩蓋應是出現在當嬰兒對聽覺刺激感到相當新奇的時候。由於Waxman的研究所用的實驗材料完全都是新的字詞,因此無法將她的發現與Robinson與Sloutsky的研究做一個相容互通的比較。

專題演講摘要

Dr. Patricia K. Kuhl

Dr. Patricia K. Kuhl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聽語科學系教授


Dr. Sandra Calvertl

Dr. Kim Plunkett

牛津嬰兒實驗室創辦人、牛津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教授


延伸報導